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虚劳是因多种原因致脏腑亏损、气血阴阳不足的慢性虚弱症候群。
病因包括先天不足、饮食失调、过劳、久病失养等。
病机核心为气血阴阳亏虚与脏腑功能失调:气虚多源于脾肺,表现为乏力气短;
血虚常因脾胃虚弱或失血,可见面色苍白;
阴虚由阴液耗伤所致,有潮热盗汗之症;
阳虚责之于脾肾,常见畏寒肢冷。
病位涉及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各脏腑相互影响,常形成多脏同病,病情迁延难愈 。
林老师善用六经辨证治疗虚劳等疑难杂症。其治疗虚劳的核心思想是“扶正固本,调燮阴阳”,强调“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本”(脾肾),以《神农本草经》(下称《本经》)药性理论为根基,结合圆运动理论,形成独特的诊疗体系。
一、虚劳的核心病机与六经辨证框架
林老师认为虚劳的本质是 “气血阴阳俱损,脾肾双亏” ,病机演化呈 “虚-郁-瘀”三阶:
元气虚损:少阴真阳不足(脉沉细、舌淡苔水滑),太阴气血生化乏源(纳呆便溏);
气机壅滞:中焦升降失司(腹胀痰阻),肝郁克脾;
络脉痹阻:久病入络,瘀血内结(舌暗瘀斑)。
其六经归属以 太阴、少阴合病为主,兼涉厥阴(气血瘀滞)。
二、经典案例解析与《本经》药物运用
案例1:脾肾阳虚型虚劳(破格救心汤合升陷汤)
患者:男,47岁,汗出乏力1月,伴心悸怕冷、夜寐汗湿衣被,舌胖大齿痕,脉沉细。
辨证:少阴阳衰(真阳不足),大气下陷(卫外不固)。
处方:
破格救心汤化裁:蒸附片15g(先煎)、干姜15g、红参30g(另炖)、酒萸肉30g、煅龙牡各30g;
升陷汤:黄芪45g、升麻3g、柴胡3g;
加味:仙鹤草75g(固脱止汗),白术45g(健脾燥湿)。
《本经》药解:
附子: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(大热回阳,救少阴之衰);
黄芪:“主痈疽久败疮,排脓止痛”(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);
萸肉:《本经》未载,张锡纯谓其“收敛元气,固涩滑脱”,助附子固脱;
白术:“主风寒湿痹,止汗除热,消食”(健脾燥湿,合茯苓成太阴屏障)。
疗效:7剂后汗止、手足转温,守方加百合、地黄滋少阴之阴。
案例2:精血亏虚型虚劳(薯蓣丸合十全育真汤)
患者:男,23岁,乏力2年,头昏沉,口干咳痰,舌暗红水滑,脉沉细。
辨证:太阴少阴合病(脾虚湿困,肾精亏耗),兼瘀热内生。
处方:
薯蓣丸基:生山药30g(君)、党参20g、白术20g;
十全育真汤化裁:黄芪30g、丹参15g、三棱3g、莪术3g(化瘀生新);
固肾通络:盐菟丝子15g、沙苑子15g、全蝎3g、蜈蚣3g。
《本经》药解:
山药:“主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”(平补三焦,滋脾肾之阴);
丹参:“破癥除瘕”(活血通络,兼清虚热);
三棱/莪术:破血行气(《本经》未载,张锡纯谓“化血瘀如汤沃雪”,佐参芪不伤正);
菟丝子:“主续绝伤,补不足”(益精填髓,固摄下元)。
疗效:4剂后乏力减,终诊去升麻倍柴胡,顺应春升之气。
案例3:气阴两虚型虚劳(资生汤合小建中汤)
患者:虚劳羸弱,喘咳纳呆,手足烦热,舌红少苔。
辨证:太阴少阴合病(脾失健运,肾阴亏虚)。
处方:
资生汤:生山药60g、玄参15g、白术10g、生鸡内金10g、牛蒡子10g;
小建中汤:饴糖60g(烊化)、白芍30g、桂枝15g、生姜9g;
加味:地骨皮15g(清虚热),鳖甲30g(育阴潜阳)。
《本经》药解:
饴糖(后世):《别录》“补虚冷,益气力”(甘温建中,缓急止痛);
白芍:“主邪气腹痛,除血痹”(酸敛柔肝,合饴糖化阴缓急);
玄参:“主腹中寒热积聚”(滋阴降火,清上焦浮热);
鸡内金:《日华子本草》“止泄精崩带”(消食化积,通补兼施)。
要点:山药、白术刚柔相济,重建中焦气化;饴糖量大力专,充气血之源。
三、治疗虚劳的五大法要
固护中轴,资后天养先天
以太阴脾为核心,重用参、芪、术、草(《本经》谓“主补中益气”),配饴糖、山药(“补虚羸”)滋气血生化之源。
如薯蓣丸以山药为君,四君四物为辅,体现“上下交病治其中”。
升降相因,复圆运动之常
气虚下陷:升麻、柴胡(“升举清阳”)配黄芪(“主痈疽久败疮”,托里透表);
阴虚浮火:玄参、知母(“清浮热”)合龙牡(“主惊恚怒气”,潜阳入阴)。
攻补兼施,衡正虚与瘀热
虚甚重用附子(“温中”)、山萸肉固脱;瘀结轻用三棱、莪术(“破血行气”),配虫药搜剔络瘀。
如十全育真汤“补虚不忘祛瘀,育真兼能清热”。
时序用药,顺气机开阖枢
阳衰急证先投破格救心汤(附子、干姜回阳),待阳回转投薯蓣丸填精;
初诊避白芍防敛邪,二诊加白芍合桂枝调和营卫。
守方徐图,忌峻补猛攻
慢性虚损“如抽丝剥茧”,需守方3-6月,如资生汤治放化疗后虚劳,配糜粥自养。
四、总结:经方治疗虚劳的底层逻辑
林老师治疗虚劳的体系,深植于 “六经-气血-圆运动” 的仲景框架:
病机核心:以 “脾肾两本衰惫”为根,“气血阴阳俱虚”为干,“瘀郁互结”为标;
用药法度:恪守《本经》药性,如附子“温中”、黄芪“排脓止痛”、丹参“破癥除瘕”,融张锡纯、李可学术精粹;
治疗境界:“补土伏火”以复气化(如资生汤),“破瘀生新”以通脉络(如十全育真汤),终使 “中轴运而四维安,升降调而诸症平”。
林老师谓:治虚劳当如抚幼苗,既需阳光雨露,又防狂风摧折。
其法度谨严而灵动,堪称经方治疗虚劳之典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